你知道吗?在唐代之前北京股票配资网,女性并不流行戴冠冕。我们现在戏曲舞台上看到的华丽凤冠,其实出现得相当晚。对于一个古代女子来说,生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仪式叫做“及笄礼”,就像男子的“冠礼”。女孩到了大约十五岁,家里人会郑重地把她的长发梳成成年女子的发髻样式,盘在头顶,然后用一种叫“笄”的簪子固定好。这个仪式标志着少女正式长大成人,可以谈婚论嫁了。所以古人把女孩子到了婚嫁年纪就叫做“及笄”。
古代人对头发的美非常看重,一头浓密乌黑的秀发被认为是重要的自然之美。史书记载,南朝有位张贵妃头发长达七尺(古代一尺比现在短,但七尺也很惊人了,因为当时的陈高祖身高才七尺五寸),乌黑得如同墨染,光泽闪闪甚至能照出人影。
图源网络
那如果头发不那么理想呢?古人自有妙计——假发!《左传》里就有故事:卫庄公在城墙上看到一位百姓妻子的头发极美,竟然派人强行剃下她的头发,用来给自己的宠妾吕姜做假发髻(当时称假发为“髢”)。《诗经》里赞叹一位贵妇的乌发浓密如云,“根本不需要戴假发!”从“不屑髢”这句反推也能想到,头发稀疏或枯黄的贵族女子,很可能就会佩戴假发来修饰。再加上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剪短,那对于天生秃顶或因病脱发的人来说,假发不仅是美观的需要,也是区别于受罚犯人(髡刑)的一种标识。汉代的扬雄在其作品中还提到,有人想靠贩卖美女的珍贵假发去获利的故事。假发在古代可是值钱东西。
展开剩余48%《世说新语》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:东晋名臣陶侃年轻时家贫。一个冰雪天,有贵客带大队人马来访,家徒四壁的陶侃实在无力招待。他的母亲湛氏悄悄对儿子说:“你去外面陪好客人,我来想办法。”这位了不起的母亲把自己一头长及地面的头发剪了下来,做成两副假发卖掉,换回足够的粮食,甚至不惜砍下房柱当柴烧,铡碎草席当马草,最终办成了体面的招待。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,一副精心制作的假发价值不菲。
除了头发本身,固定发髻的簪子同样大有讲究。传说汉武帝探望宠妃李夫人,随手用她的玉簪搔了搔头。结果这个动作被后宫妃嫔们争相模仿,一时间玉价飞涨,玉簪也因此多了个雅号叫“搔头”。晚唐词人冯延巳词中“碧玉搔头斜坠”正是描写这种头饰。
簪子后来演化出了“钗”,它就像两根簪尖并在一起。贵族女子还在簪钗根部缀上珠玉,制成精致华丽的“步摇”,走起路来珠玉一步一摇动,流光溢彩。白居易用“云鬓花颜金步摇”来形容杨贵妃的雍容华态,贴切极了。
当然,以上这些璀璨夺目的金玉簪钗、珍贵假发,大多是贵族和富家女子才能享有的。对于普通甚至贫苦的女子,生活的重压之下,她们的发饰往往就地取材:骨簪、竹簪,甚至用坚韧的荆树枝条(酸枣枝等)削磨成簪钗。晚唐诗人李山甫在《贫女诗》中刻画出“荆钗女子”的辛酸,王安石也有诗写到“荆钗”布衣的村女野趣之美。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,据《列女传》记载,就主动“荆钗布裙”北京股票配资网,与丈夫安于清贫。后来文人谦称自己的妻子为“拙荆”(笨拙的荆钗妇人),其中“荆”字正源于这荆条做成的朴素发簪——它饱含了对贫贱不易婚姻的深刻隐喻与敬意。
发布于:四川省Powered by 福州实盘炒股_实盘配资公司开户_在线股票配资操作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